圍桌合餐講禮儀 一筷一勺見文明
公筷“夾”出飲食新風尚
吃,在中國人民心目中歷來都是天大的事,吃也早已融入到語言、文化當中。但從公共衛生、健康安全的角度來看,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無疑是更科學、更合理的選擇。科學研究表明,病原微生物可以借助筷勺傳播,引起交叉感染,典型的就有幽門螺旋桿菌、甲肝及手足口病,共餐制是致病的高危因素。
今年4月是第32個愛國衛生月,市疫情防控指揮部印發了愛國衛生“十大行動”實施方案,聚焦當前疫情防控工作,各地以“十大行動”為抓手,迅速掀起了愛國衛生運動的高潮,助力我市創文創衛。健康飲食倡導行動是“十大行動”抓手之一。
小舉動彰顯大文明 ,小餐桌彰顯大健康。當前,市區堂食類餐飲也在有序開放。進餐中餐飲單位是否提供了公筷公勺?市民是否養成了使用公筷公勺的習慣?
4月17日至19日,記者就此探訪了市區部分餐飲酒店。
現狀:
市民用餐習慣喜憂參半
“請使用公筷 !”“好的,放一邊哈。”
4月17日下午4 點多 ,在黃州八一路馬路邊邊火鍋串串香酒店里,3位年輕人點完餐準備食用,酒店負責人童建軍將兩雙公筷送到他們桌前,3位年輕人表示感謝,他們點了一個火鍋,在進餐中,都自覺使用公筷。
童建軍說 ,馬路邊邊火鍋店經營了2年多,店里擺放有24桌,每一桌都配備有公筷,公筷能夠消除交叉感染的隱患、減少疾病傳播的概率,盡管提供了,但來客有的用公筷,有的沒有用。
隨后,記者到筷子巷,巷子里有零散擺在店門口的小餐桌,桌邊進餐的都是年輕人,幾乎都沒有使用公筷“。我們又沒病,用什么公筷。”“都是好朋友,公筷太見外了。”“用公筷太麻煩了……”他們紛紛表達不樂于用公筷。
在黃州商城的一家酸菜魚餐館里,兩位中年男子正在用餐,火鍋里有公筷公勺,二人均自覺用公筷公勺夾菜舀湯“。防止病從口入,就是要注意使用公筷公勺這些小細節。”其中一位笑著說。
涵暉路與赤壁大道交匯處的山東水餃館里,一位老人用自己使用的勺子給身邊推車里的孩子喂水餃,記者提醒這樣不衛生,老人不以為然,笑著說:“我的3個伢都是這么喂大的,也沒什么病,哪來那么多的講究。”
記者隨機問了6位路邊行人對餐桌上使用公筷的看法,一位老人表示不介意,另外三位老人均表示不會使用公筷,尤其是家人一起進餐。兩位年輕女孩則表示會使用,其中一女孩熊爽極力贊成,她在北京上大學,因疫情防控還沒開學,暫時待在家里。
“以前我們家里基本不用公勺公筷,疫情防控期間呆在家里,每天餐桌上都使用公筷、公勺,持續至今,慢慢就養成了這種健康的就餐習慣。”熊爽說。
倡議:
文明進餐使用公筷公勺
餐桌舉止非小事 ,一筷一勺見文明。
4月19日中午,在德爾福遺愛湖酒店一樓民間菜館里,有3桌客人正在用餐,服務員陳大姐不時提醒客人使用公筷公勺。
德爾福遺愛湖酒店總經理何剛俊表示,為客人用餐提供公筷公勺是酒店必須做到的,服務員也會善意提醒,但用或不用服務員也不能過度干涉,這就需要各方引導客人使用公筷公勺。
“推進公筷行動,關鍵在于改變傳統餐飲習慣。一雙公筷的成本對酒店來說可以忽略不計,但一般放在餐桌上,用的少。在一起吃飯的多是朋友熟人,以前沒用突然用起來,似乎有些尷尬,沒有這種習慣,只能倡導使用。”原始部落餐飲負責人邵建兵也有同感。
戴口罩、勤洗手、常消毒、不聚集、分餐制、使用公筷公勺……疫情防控時期,市民對身邊衛生健康的生活小細節漸漸重視起來,大家在生活工作中的自覺防護意識也在逐步提高。
3月18日,麻城市推進“公筷上桌、健康你我”行動。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家家戶戶都知曉“公筷行動”,市民人人都使用公筷公勺,養成良好的用餐習慣。
麻城市倡導公筷行動成為餐飲新“食“尚,各方紛紛點贊,市民積極響應。
推進“公筷公勺”勢在必行。
市餐飲酒店行業協會秘書長徐金超代表市餐飲協會發出倡議:餐飲行業要多引導賓客使用公筷公勺,市民聚會、圍桌合餐時應主動使用公筷公勺,養成文明、健康、理性、節儉的用餐習慣,爭做“文明餐桌行動”的踐行者、示范者、推動者。
@黃岡所有人:
使用公筷保護你我
守護大家健康安全
也是時代進步的標志
添把公筷公勺
我們一起“筷”樂用餐吧
END
來源:黃岡日報全媒體(記者王桑、錢芳、李奕漫)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