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半島,一面靠山,三面環水。
這里是十堰市丹江口庫區腹地龍山鎮最偏遠的村莊彭家溝村,距離丹江口市區50多公里。
彭家溝小學僅有幼兒班、一年級、二年級、五年級4個班、17名學生,孩子們不僅能放飛航模飛機、遙控智能汽車,還會動手編程。
深山小學充滿“科技范”,與學校校長兼教師彭玉生密不可分。
堅守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庫區28年,彭玉生在一屆又一屆學生心中播下了夢想的種子。
彭玉生(中)給孩子們上航空航模課程。(受訪者供圖)
在第40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中央宣傳部、教育部向全社會發布2024年“最美教師”,彭玉生光榮入選。
“獲得這個榮譽,我深感榮幸和自豪。”彭玉生表示,自己將繼續扎根基層,用自己的力量點燃庫區孩子們的夢想,“帶著他們‘飛’出大山”。
航模飛機、蘿卜頭機器人、智能汽車模型……初秋時節,走進彭家溝小學,教室里擺放著各種教學設備,滿滿的“科技范”。
“孩子天生喜歡機器人,對機器人充滿好奇。”彭玉生說。
彭玉生今年48歲,是彭家溝村人。1996年,彭玉生師范畢業時放棄進城機會,選擇回到村里,“希望用自己的努力,改變更多山里孩子的命運。”
此后,他再也沒有離開。
彭玉生(右二)給孩子們上科學校外課程。(受訪者供圖)
如何讓庫區孩子享受到優質教育資源?彭玉生首先想到網絡。2009年開始,他就注重利用網絡上的教學資源,幫助學生開拓視野。
他多方爭取公益機構資助,在彭家溝小學逐步建起電腦教室,募集智能刷臉識別書柜、平板和筆記本電腦等設備,學校開起了網絡素養課,引導學生在互聯網里探尋世界奧秘。
彭玉生還把“創客教育”引進學校。2017年,他聯系華中科技大學,募集了10套蘿卜頭機器人,帶領老師們共同鉆研,開設了創客課程。
如今,學校開設的平板編程、智能汽車、航空航模、機器人創客等特色課程,已成為孩子們的最愛。
雨后的山坡、學校旁邊的農田、村民的加工房,成了孩子們的課堂。
摸土壤、看蚯蚓、識植物,都是孩子們上課內容。
水稻、白云、狗尾草,成為課堂“教具”。
“教育不僅是傳授知識,更要點燃孩子們夢想的火焰。”彭玉生探索“無邊界課程”,將課堂延伸至青山綠水間。
在“四季自然”課程上,彭玉生領著孩子們在山間田野認野菜、找草藥、看害蟲,拿著狗尾草做小兔子,摘下扁豆莢做口哨。
“知識來源于生活。直觀教學,印象更為深刻。”彭玉生說,幫助孩子們學會在生活中學習,可以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
彭玉生(中)和孩子們在山頂上誦讀兒童詩歌。(受訪者供圖)
彭玉生還獨具匠心地開設“看看我的家鄉”課程,引導孩子們用詩歌、繪畫、音樂展現對家鄉的喜愛。孩子們跟著語文老師走進大山,寫下蝴蝶、麥田的小詩;跟著數學老師從山這邊跑到那邊,體驗行程往返問題;跟著美術老師走進大自然,畫一畫豐收的金絲皇菊。
在學生評價方式上,彭玉生“不唯分數唯成長”。每個孩子都有一本“成長銀行存折”,“存款”是孩子的笑、孩子的畫、孩子的詩,記錄著孩子們的點滴進步。
“孩子們在校園里不僅要學知識,更要學會做一個快樂的人。”彭玉生說。
近年來,隨著村民陸續搬進城里,彭家溝小學的學生越來越少。
“我在鄉村多堅持一下,就能多帶幾個孩子走出大山。”彭玉生曾有多次進城機會,但始終放心不下村里的孩子。
彭玉生對1999年的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新:
當年秋季開學,彭玉生發現班里的學生小琴(化名)沒有到校。當天下午,他就找到小琴家了解情況。“不讀了,她到十堰‘抱娃子’(當保姆)去了。”小琴父親說。
第二天,彭玉生再次登門。這次,小琴父親道出實情——家里經濟困難,不想供孩子上學了。
第三天,彭玉生又來了。看到小琴父女二人在地里干活,彭玉生啥話不說,拿起工具幫著干。天快黑時,小琴父親說:“明天早上送她去學校。”返校途中,彭玉生不慎掉進荊棘叢里,身上多處被刺破,腳也扭傷了,鞋也丟了一只。
第四天,沒有見到小琴,彭玉生再次上門,對小琴父母說:“孩子的學費我來墊,不讓家里拿一分錢。”這次,小琴終于回到學校。
彭玉生(中)和孩子們聊天。(受訪者供圖)
這件事已過去20多年,當年險些輟學的小琴,如今已走出大山,在城市扎根。
彭玖生也是彭玉生的學生之一。在彭玉生的幫助下,他得以順利完成學業。畢業后,彭玖生毅然選擇回到彭家溝小學當一名教師。他說:“是老師的幫助,讓我有了今天,我也要像老師一樣,幫助更多家鄉的孩子學到知識。”
28年來,彭玉生行程3萬多公里,訪遍學校周邊每一戶學生家庭,用微薄的工資資助了40多名學生,成功勸返面臨失學的學生50多人,教過的學生有180多人考上大學。
“鄉村教育像一道微光,可以點亮孩子們的夢想。”彭玉生說。
詳見9月11日湖北日報一版>>
來源:湖北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