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牽系
叫血脈相連
有一種鄉愁
叫赤子僑心
當“僑胞”遇見“僑鄉”
當“僑心”變身“橋梁”
在中國內陸最大僑鄉——
天門,
“僑”與“鄉”雙向奔赴的故事
持續精彩……
10月22日-24日,圍繞“僑聚華夏、共譜新篇”主題,第二十四屆華僑華人創業發展洽談會在漢舉行。本屆華創會開幕式上,專場推介全國內陸最大的僑鄉——天門。
在華創會“建設新時代僑鄉——僑商天門行”活動中,僑務工作專家學者、海內外僑領僑商代表等100余名嘉賓齊聚天門,參訪通格微電路科技、中國(天門)服裝電商城等地,共敘桑梓之情,共商發展之機。
目前,旅居海外的天門籍華僑、華人共28萬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4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170多名實業巨子、僑界領袖、軍政要員、文化名流、科技專家等,他們在旅居國乃至世界政治經濟舞臺上大展才華,涌現出世界著名毒理學家魯超、馬來西亞華人領袖李三春、《福布斯》亞洲富豪龔仲勛等僑界領袖。他們以僑鄉精神為母本,凝練形成了“敢為人先、敢闖天下、開放包容、誠實守信”的天門精神。
海外僑胞擁有智力、人脈等資源優勢,成為天門與世界聯通的重要力量。近年來,天門借助“華創會”“僑商荊楚行”、海外出訪等契機,開展以僑招商工作,簽約了一批符合重點產業發展方向的項目。
天門“榮譽市民”黃穎欣:
做好家鄉與世界的“橋梁”
“天門,那是我們血脈起源之地,我永遠不會忘記自己從哪里來。”10月23日,馬來西亞環境部智庫成員、世界經濟論壇青年領袖、馬來西亞會長黃穎欣,在華創會開幕式現場告訴極目新聞記者。
生于1980年的黃穎欣,是生活在馬來西亞的僑“四代”,她能說一口地道的天門話。
黃穎欣的曾外公、曾外婆、外公、外婆都是湖北天門人。她大學在英國留學,2006年回到馬來西亞,幫助家人打理種植生意。之后,她創辦了教育機構、做政治研究。
2017年,黃穎欣第一次回到天門。“回家鄉天門,聽到天門話,吃著天門的蒸菜,一切都是那么熟悉。”當時,她和叔外公張麒麟、外公外婆、爸爸媽媽、妹妹全家三代人一起踏上了尋根之旅。
張麒麟生前是馬來西亞湖北同鄉會會長。多年來,他一直動員眾多海外湖北人回家鄉興辦各項公益事業,為家鄉經濟振興和教育醫療事業發展作貢獻。2019年,張麒麟去世。黃穎欣接過叔外公的“接力棒”,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繼續推廣家鄉、推介武漢。
這些年來,黃穎欣積極秉承叔外公遺志,竭力推動兩地人文交流與經濟合作。作為馬來西亞“希望行動”(Ops Harapan)發起人,2020年,她在馬來西亞動員海外僑胞捐款捐物,助力祖國疫情防控;2021年,黃穎欣邀請50位馬來西亞小學生參加“親情中華·為你講故事”網上夏令營活動,密切兩地文化交流。
“引導更多僑胞朋友了解中國、認識湖北、走進天門,在助力家鄉高質量發展中實現自身價值、成就輝煌事業。”本屆華創會上,黃穎欣作為天門市“榮譽市民”,宣讀了“共建新時代僑鄉倡議書”,她說:“祖國和家鄉的未來一定越來越好,我要做好家鄉與世界的‘橋梁’,把更多湖北企業推介到世界各地,讓更多的僑胞參與到家鄉的建設中來。”
僑商尹以橋:
帶動家鄉1000人走進非洲創業
20多年前,原本在武漢理工大學任教的湖北小伙尹以橋走出家鄉下海經商,遠赴非洲馬達加斯加創業,主要從事鋁合金門窗加工及建材貿易工作。創業期間,尹以橋和合作伙伴深挖門窗加工、玻璃深加工、建材貿易、礦產開發等領域,產品覆蓋馬達加斯加、莫桑比克、肯尼亞等地,公司迅速從一家小型加工廠成長為馬達加斯加最大的鋁合金門窗加工企業。
2005年,尹以橋在朋友引薦下參加第五屆華創會,通過大會整合國內資源,成立了“未來集團”,自此開始在中國與非洲同步發展業務。19年來,尹以橋已參與十余次華創會。他表示,見證了華創會的成長,華創會也幫助自己在非洲的創業路越拓越寬。如今,未來集團已在非洲多個國家建立了工廠。
尹以橋深知,自己創業的成功離不開華創會和家鄉的支持。為了帶動家鄉人民共同興業致富,多年來,他利用自身熟悉當地營商環境、配套政策和風土人情的優勢,幫助湖北不少企業實現了從“走向非洲”“落戶非洲”到“扎根非洲”的轉變。
“這么多年,我帶動了家鄉將近1000人到非洲就業創業,他們勞動期滿之后又會回到家鄉,利用工作所得買地、投資,這也能很好地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尹以橋說,“我非常希望把湖北好的產品、好的品牌,推向非洲‘一帶一路’的市場、推向美國,對天門經濟發展做一點微薄的貢獻。”
僑商甘普華:
從天門河走到多瑙河
“天門是我國內陸最大的僑鄉,具有獨特的僑務資源和優勢,為我們開展海內外經貿往來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歐洲華僑華人社團聯合會常務理事、匈牙利歐僑實業集團總裁甘普華離開家鄉天門多年,鄉音卻依然濃重。
1999年,甘普華南下經商。與老一代僑商一樣,甘普華憑借著年輕人一身不服輸的闖勁白手起家。甘普華回憶,那時候晚上在家加工衣服,白天到各個電子廠門口牽繩掛衣叫賣,二三十元一件的時裝很受年輕工人的喜歡。掘到第一桶金后,他來到深圳東門老街租下門面,以前店后廠的形式開起檔口。20世紀90年代,東門老街是深圳最繁華的一條街,每天來掃貨的香港人、內地服裝商、游客摩肩接踵。
后來,隨著國內國外經濟大環境的劇變,甘普華的公司抓準時代機遇,適時做出產業調整,分別把廣州大時代、女人街兩個傳統服裝批發市場升級改造為網絡服裝批發市場。目前,兩個市場已經成為行業的佼佼者,每日服裝吞吐量達500噸,旺季達800噸,年成交額達上百億元,居廣州之首。
天門服裝產業園里,主播正在帶貨
2019年,甘普華在匈牙利成立了工程科技產業園區,將產業擴展到海外。“現在以及今后一段時間,出海是中國經濟的關鍵詞。這輪出海潮完全不同以往的商品出海、品牌出海這種簡單的跨境貿易,而是供應鏈出海,工廠、倉儲、物流等全球分布式布局。”甘普華說。
為了抓住新一輪出海風口,把握天門新時代僑鄉建設機遇,甘普華建議,針對天門的優勢產業,落地天門-歐洲農副產品加工基地(預制菜基地)、天門市服裝歐洲(歐廣)展示銷售中心、天門制藥企業等,讓天門產品通過跨境電子商務“買全球,賣全球”。
“從漢江到珠江,從天門河到多瑙河,不管身處何地,我永遠心系天門。”甘普華說。
僑商張發明:
希望帶動更多新生態華僑回鄉創業
“我16歲離開天門,25歲走出國門到美國留學、工作,45歲帶著資金和自己的技術回到天門創業。”在“僑商天門行”助力天門高質量發展座談會現場,中美華世通生物醫藥科技(武漢)有限公司董事長張發明分享了自己的創業經歷。
2008年,張發明懷著回報桑梓、造福鄉民的強烈愿望,回到家鄉天門投資創業,創建湖北華世通生物藥業科技有限公司,后來又在武漢光谷生物城創建中美華世通研發中心。在天門落戶十余年來,該公司注重醫藥產品的研發、創新和改進。
“作為一個回鄉創業的天門人,我深深感到天門對僑資企業的高度重視,所以我心里就有一個愿望,要把公司從1個億做到10個億。”張發明說,2023年,該公司已實現1.1億元銷售,預計今年年底銷售過2億元。
作為回國創業的投資者,張發明一直有一個心愿,他希望自己能夠起到示范作用,帶動更多新生代華僑回國、回鄉投資。“2008年我準備在天門投資的時候,很多中學同學都表示反對,甚至連我最好的朋友都打電話說不要回家,但后來我還是下定決心回來,就是希望自己能夠長期堅持下來,把我的企業做好以后,起到一個示范的作用,才能吸引更多人回來。”張發明說。
來源:極目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