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腳步,常把我帶到不同的遠方。在遠方,我見過的風景名勝中,卻從來沒有一處比故鄉的古跡更讓我牽掛和懷念的!
丙申歲末,群姐從襄陽回鄉探親,邀約同學回鄉小聚。見次面不容易,況且時間也還來得及,不如出去走走。餐畢,大家決定去鄭公塔。
坐落在武穴市東部太白湖邊的鄭公塔,號稱鄂東第一塔。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年間(936~941年),已有千余年的歷史,為鄂東著名的人文景觀之一。清壬申《廣濟縣志》載:“因鄭公者不知其名,宦居茲地土,舍地建塔,名椿山塔,俗呼鄭公塔,不忘所自也。”
出花橋,沿龍蓮路東行約十里,就到了鄭公塔,因江河改道,小鎮雖已沒落,然歷史輝煌。據《長江圖說》和清乾隆《廣濟縣志》記載,自明代成化年間,鄭公塔鎮作為華陽水系東北端的一個重要港埠,是周圍幾百里民眾水上出入和貨運的必經之地。因此,當時商賈云集,港內帆墻林立,燈火徹夜通明,集市繁榮,鄭公塔也成了太白湖畔,看不盡千帆過往的燈塔。清代詩人王士禎游覽太白湖后,留下了著名詩句:“潯陽東北白湖濱,雪汊縱橫曉問津;何處云中廬岳影,滿堤衰柳送行人。”
站在小鎮西街口的河邊,遠遠就可以望見東南角樓市中,若隱若現的古塔。群姐說,這河當地人俗稱塔河。河的南岸有一座高約數米的土坡,塔就建在它的上面。走過塔河橋,穿過一條青磚鋪砌的古道,就到了高大雄偉的塔前。
鄭公塔系磚木結構,由石基、磚身、銅頂三部分組成,四周建有圍欄。塔基的周圍,長有不知名的野草,草色碧翠如毯,在冬日的陽光下,展示出春天的氣息。靠西的一側,有一座廟宇,鄉人稱為塔廟,又名“禪居寺”。廟宇與塔之間,種有幾畦菜地,綠意濃濃。塔身的檐上也長了些小的茅草,塔頂還有一棵胡椒樹,枝色蔥蘢。我像久別親人的孩子,想仔細端祥塔的面容,圍著塔身轉了幾圈。塔的底層是石砌的,非常堅實。每一層的上邊,均用雕鑿的青磚拼成八角形的塔檐,每只角上都砌有往上挑的鶴垛,磚有十余種型號,瓦則有九種不同樣式。磚與磚,磚與石和瓦之間,均用了一種桐油、糯米和石灰調成的泥料連接,黏結牢固,使塔身建造整齊美觀。
古塔共有七層八面,每層外墻的四周靠近上一層的位置,都有雕刻的花形圖案,連同那些密檐翹角的構件,古樸典雅,美麗大方。最上一層翹角的地方,還保留有人工雕鑿的石孔,有銅鏈與三級葫蘆型塔尖相連。我不明白這些小孔的作用,就向群姐請教。
“這些小石孔都是用來掛銅鈴的。據老人講,以前上面八個塔角,鏈接八個銅鈴,起風的時候,銅鈴就會發出好聽的聲音。古時湖中遠客,移舟就岸,于夜靜之時,站在塔下,或金樽賞月,對酒當歌;或撫琴觀雪,吟詩作對;或登高望遠,恣意胸襟。可惜銅鈴已不復存在,那美妙清音,現在聽不到了。”群姐是本地人,孩童時就在這塔下玩樂,知之甚廣。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為了廣闊眼界,一覽勝景,我們向塔頂攀登。上了塔頂,遠山近水,撲面而來,令人心曠神怡。在塔下,我常想,也許只有塔頂的胡椒樹,最能感悟太白湖和古塔的心跡。當我作伴胡椒樹,也不禁感慨萬千!從古至今,太白湖也好,鄭公塔也罷,在那綴滿記憶的波紋或古老風鈴聲中,多少朝代來了又走了;無數匆忙的腳步,一次又一次敲響了歲月的鐘聲;多少檣櫓揚帆遠去的背影,帶走了多少家的守望啊。我是無法聆聽那遙遠的回音的,世界萬物何曾有過永恒?我們追憶過去,探尋事物的過往,何嘗不是在找尋一種情感的寄托呢。
也許,也只有在古塔之上,才能感受歷史的厚重,才能感受歲月在時空中游走的輕靈。滄海桑田的記憶里,曾經與塔相依的太白湖,離古塔已經很遠了。而我站在古塔上,任由湖風毫無緣由地撲面吻來,是那么的親切,絲毫沒有感受到冬天的寒意。我忽然明白,在異鄉游歷過的那么多風景,之所以不能讓我牽掛和懷念,是因為他們只是我精神的驛站,沒有我身邊這古塔給予我的那份眷戀啊!在這冬的季節,我相信塔河岸邊或更遠的山樹,那凋敗的落葉,總會帶著綠念重新回到枝頭。
眺望南面的太白湖和東北面的匡山,俯視禪居寺,功德橋,古鎮,這片神奇的土地上,遠的,近的,每一個名字,乃至每一個方向都是一道亮麗的風景。這風景,當然也包括趕上一個好時代,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的武穴人民!你看,這眼前綠油油的田野,何曾有去年七八月洪水侵蝕的痕跡?那油菜花海的影子,就在走來的路上。是啊,欣逢盛世,隨著美麗鄉村旅游大熱,古塔又連著“禪居寺”,伴著“功德橋”,這“腳踏新月”、“塔頂銀盤”、“寺塔映霞”、“斜塔吊月”、“頂溢蕉香”等眾多的景觀,在吸引眾多游人遠至的同時,必將令無數文人墨客,書寫出更多贊美的詩篇。
福地白湖畔,長河繞塔身。
詩書鄭公志,筆述孽龍呻。
秦窯青磚老,胡椒舊葉新。
千帆風看盡,美景此間真。
登塔時,群姐讓我作首詩,我苦無靈感。下塔時,適逢小朋友放學,望見塔河橋上涌來的花朵樣的孩子們,仿佛置身在春天,忽然來了詩興,雖難入方家法眼,也是我一時感懷,就以這首《古塔情思》為此行作結吧!
文字 |蔣紹斌
整編 | 武穴新媒體中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