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華
湖北武山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主任
濕地與森林、海洋并稱全球三大生態系統,被譽為“地球之腎”和“物種的基因庫”。武山湖濕地是我國中部重要的濕地生態系統和候鳥停歇點,在水源涵養、水量調節、水質改善、景觀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武山湖濕地面積日益減少,濕地功能和效益不斷下降,生物多樣性逐漸缺失,不僅不利于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且影響到我市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我們在武山湖濕地保護工作上作了有益探索,我們認為,做好濕地保護工作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濕地保護是一項涉及面廣、社會性強的系統工程,雖然國家林業局、省人民政府相繼出臺了《濕地保護管理規定》《湖北省湖泊保護條例》《湖北省濕地公園管理辦法》等系列法規條例,但濕地保護缺乏專門的法規,容易出現體制不順、政出多門、九龍治水等問題。近年來我們先后查處了非法捕鳥、非法取土、傾倒垃圾、排放廢水、填湖建房、亂建圍網和迷魂陣等20多起案件。但案件查處率較低,很多破壞濕地生態環境的行為未得到及時制止和糾正。這固然與執法阻力較大、濕地管理機構沒有執法資格、執法隊伍嚴重不足等有關,但濕地保護法規的缺失也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應在現有濕地保護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濕地生態系統特點和要求,制定統一、健全的法規體系,就改變濕地用途的審批許可、環境評價、資源恢復、生態補償、動態監測、聯合執法、追責問責和目標考核等作出明確規定,優化頂層設計,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政府的重視和群眾的支持參與是濕地保護的重要前提。我們通過安裝宣傳牌、發放宣傳單冊、張掛宣傳橫幅、組織開展“世界濕地日”、“愛鳥周”、濕地公園采風、武山湖濕地文化與生態漁業研討會、征文大賽、攝影大賽、“濕地科普館開放日”等豐富多彩的活動,增進了公眾了解,增強了濕地保護意識。但公眾對濕地保護重要性認識還不夠充分,保護意識較為淡薄。因此,應進一步發揮報刊、QQ群、微信公眾號、網站的作用,以“一廊(濕地科普長廊)、一館(濕地科普館)、一園(濕地植物園)和一碼頭”等載體,普及濕地保護科學知識,宣傳濕地保護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讓群眾了解濕地保護的政策法規,不斷提升濕地保護的影響力,增強公眾參與的自覺性。
一要立足長遠謀項目。濕地生態系統具有脆弱性,它的破壞往往不可逆轉,其治理、恢復也要經過相當長的時間,需要付出巨大代價。以武山湖清淤工程為例,因湖底淤泥沉積時間長、體量大,對整個湖底進行清淤,初步估算要投入2億多元,單靠一兩次或一兩年是難以完成的。因此,要立足長遠發展,深入謀劃武山湖水生態修復、江河湖庫連通等項目群,全方位構建武山湖濕地保護的工程體系。
二要緊貼實際爭項目。積極研究國家政策走向,扎實開展項目申報工作,爭取中央和地方濕地保護專項資金,增強濕地保護后勁。武山湖濕地公園通過申報中央財政濕地保護補助資金項目、湖北武山湖國家濕地公園濕地保護和恢復項目等,落實項目資金2000余萬元,為濕地保護工作提供了重要保障。因濕地保護項目資金缺口較大,后期還要抓緊跟蹤落實水生態綜合治理和濕地恢復與保護等項目的申報。
三要突出重點建項目。濕地保護項目的實施要根據實際,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在急需區域,優先安排保護、治理項目,采取搶救性措施,建立保護專區。如武山湖東、西兩港受城區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污染,水質較差,水質污染負荷大,東、西港水質的改善,對整個武山湖水質改善起著關鍵作用,應首先加大東西港治污力度。在典型區域,抓好一批重點示范工程建設,以推動濕地保護整體建設。如武山湖濕地公園服務區是來訪接待第一站,事關濕地公園的整體形象和品牌定位,應有針對性地研究和開展濕地保護工作,打造生態修復景觀示范區。
要按照已有的合作框架,加強與中科院測地所、中科院水生所、世界自然基金會武漢項目辦公室等科研院所合作,為濕地修復提供科技支撐。
一要全面開展濕地資源普查。在2011年武穴市濕地資源調查工作小組普查濕地資源的基礎上,運用3S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與現場調查相結合的方法,獲取濕地型、面積、分布、平均海拔等信息,并結合野外調查、現場訪問和收集最新資料,獲取水源補給狀況、主要優勢植物種、土地所有權、保護管理狀況等數據,建立較為完善的數據庫,實行濕地資源一張圖管理。
二要開展監測監控技術交流。啟動運行武山湖濕地監測監控中心、坡頭山、朱奇武兩個管理站環境監測設施及其他濕地資源監測網絡,掌握濕地各類因子的動態變化、發展趨勢,定期提供監測數據與報告,提高預警預測能力。
三要加強濕地保護課題研究。以技術指導、科研合作、數據共享為依托,扎實開展武山湖濕地生態空間需求、水系水文連通與環境需求、重要物種保護與生態服務功能維持等生態完整性需求、污染物環境容量及治理等基礎科學研究,組織專家進行科學論證,構建濕地保護示范工程。
一要優化資源配置。用好武穴市委、市政府賦予的規劃管理權、土地開發權、項目準入權、法人治理權和收益支配權,實現武山湖濕地風景區總規和控詳規、武山湖濕地公園總規和控詳規、濕地慢城規劃等多規合一,嚴控規劃范圍內的土地開發,提高項目準入門檻。推進武黃湖漁場由粗放型經營向生態型發展,放活濕地生態發展公司經營權,進一步盤活國有資產,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造血能力,使濕地保護的紅利達到最大化。
二要探索共建共享模式。武山湖周邊涉及6個鎮處、17個行政村,要通過與周邊村(社區)簽訂共建共管共享協議,在生態養殖、退田還濕、營造生態保護林和水源涵養林等方面,建立“兩位一體、社區參與、共同建管”的新模式,促進武山湖濕地與周邊村(社區)的協調發展,使武山湖濕地保護工作更好地服務美麗鄉村建設。
三要擦亮濕地慢城建設品牌。我們通過引入國際上先進的慢城理念,結合武穴古跡、名人、戲曲、禪宗、傳統手工藝、特色農業等文化特色,制訂武山湖濕地慢城規劃,著力構建一心(綜合服務核心)、一軸(龍門廣場——武山慢活島——武山寶塔)、 四大片區(生態觀光、休閑娛樂、特色體驗、康體養生),圍繞六大組團(農耕、漁歌、民俗、禪修、生態田園、創意運動),重點打造景觀大門等30多個特色項目,使“慢養、慢憩、慢活、慢游、慢享、慢購、慢樂”的生活元素得到放大,樹立“中國首個濕地慢城”品牌。
整編|武穴發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