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水簾洞
朱志勇
《西游記》是中國四大名著之一,深受全世界人民喜愛。書中以奇詭的想像、極度的夸張,創造了一個光怪陸離、神奇異幻的世界。《西游記》作者為吳承恩,成書于明朝湖北蘄州荊王府,發源于湖北武穴市匡山(太平山)地區。這是眾多專家、學者從《西游記》著作中的山水名謂、地形地貌、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方面綜合分析、全面衡量、審慎得出的結論。
(一)
山河無言,實證如山。
《西游記》既然發源于湖北武穴匡山,我們不妨到匡山實地去看一看。
首先,看看武穴市的佛教淵源。武穴市前身為廣濟縣,設縣于唐天寶元年(公元742年),取“廣施佛法、普濟眾生”之意,在唐朝便有“千廟之縣”的盛名。當時武穴境內寺廟林立,佛教淵源深厚,素有“佛國”之稱,這為后文吳承恩在蘄州荊王府任紀善時創作《西游記》提供了重要的佛教文化背景。
其次,看一看匡山的地形地貌。匡山古時與廬山并稱為“匡廬”,素有“南廬北匡”、“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美譽。這里峰巒疊翠,林深葉茂,流鶯鳴谷,瀑布飛瀉,古跡遍地。春季鳥鳴蝶舞,百花爭艷;夏季清風拂綠,云海翻浪;秋季霜染紅葉,野果飄香;冬季紅梅傲雪,銀裝素裹,是一座名符其實的“花果山”。
第三,再來看匡山的資源優勢。匡山四季雨量充沛,氣侯宜人,云霧飄渺,宛如仙境。山中珍奇異獸出沒,奇花異草芬芳。天上飛的有:蒼鷹、貓頭鷹、啄木鳥、錦雞等80多種鳥類。地上爬的有:豺狼、虎豹、野豬、兩頭蛇、眼鏡蛇、百腳蟲等120多種獸類及爬行類動物。水中游的有:蠑螈、山蛙、蜥蜴等40多種水生類動物。銀杏、水杉、黃精、仙鶴草、獼猴桃等珍稀植物也能在匡山找到。
總之,匡山得天獨厚的山形地貌、動植物資源為吳承恩創作《西游記》提供了不絕源泉。《西游記》中的高山、深澗、壑谷、奇峰、怪石、青松、翠柏、花草、仙藥、瀑布、飛禽、走獸都能在匡山找到原型。
(二)
匡山的山水人物和神話傳說為《西游記》發源于匡山地區提供了實名實證。
位于匡山腹地的太平橋村有個西來古寺,建于隋末唐初,里面供奉一只神猴,比吳承恩的《西游記》早900多年。相傳隋朝以前,這里山高谷深,野獸出沒,傷人害畜,損壞莊稼,攪得人心惶惶,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一只神猴出世,專門為百姓驅趕野獸,保護安寧。人們為紀念神猴的功德,建起一座西來古寺,稱之為“神猴廟”。寺的東北面有個“仙人洞”,傳說菩提老祖在此打坐修練。寺的西南面有個桃樹嶺,傳說神猴在此栽種桃樹,正是《西游記》中王母娘娘的蟠桃園原型地。
匡山頂峰一尖山有個“八卦頂”,約有2立方米左右,傳說是太上老君建八卦爐煉金丹之地,這也印證了《西游記》里的故事原型。一尖山以東的漢武帝“放馬場”,又成了吳承恩筆下玉帝封孫悟空為弼馬溫時放天馬的場地。一尖北邊的“野豬欄”、“烏龜石”,一尖以南的“龍王廟”、“白馬寺”、“黃牛院”都與《西游記》中的名稱相對應。特別是龍門沖村的清水潭,傳說潭水由地下直通40公里外的長江,東海龍王由海入江進入清水潭,并在這里行云播雨,保佑百姓風調雨順,從此“龍王廟”香火不斷。吳承恩到此游歷,創作出了孫悟空到龍宮探寶(討要如意金箍棒)的精彩章節。
一尖之下的五峰山脈形如五個手指,這里又被吳承恩巧妙的演化為如來佛祖鎮壓孫悟空的“五行山”。五峰山頂有隋唐時期的五峰禪林、頭陀寺,古代寺中的趙老大(寺廟看護)與《西游記》中舍衛國里的趙長者完全一致。山下有個藏秘洞,洞內泉水叮咚,洞外瀑布流淌,洞內正上方石頭還刻有“洞天福地”四個大字,與《西游記》里花果山水簾洞所描寫的一一對應。山谷中還有凌云渡、碧波潭、觀音寨等與《西游記》中情節相吻合的原型30多處。
令人驚奇的是,在匡山所屬的20多個村子里,村村都有“土地廟”,這與《西游記》中孫悟空每遇到難題就念動咒語,喚出當地土地山神請教極為相似。匡山青蒿鋪附近的深山古剎東嶽廟傳說,與《西游記》“太宗游地獄”的故事如出一轍。再往西北角就是梅川鎮的靈山。過去山周圍建有靈隱寺、雷音寺、靈霄殿、大雄寶殿、浮渡寺等三十六座廟,當地有“三十六廟供靈山”之說,傳說是佛祖如來、三千諸佛、五百羅漢、八大金剛等眾神居住的仙境,這與吳承恩筆下的“西天佛祖”故事完全吻合。此外,與匡山毗鄰的黃梅縣北部山區的火云洞、紫云山、毛穎山、慈云寺、紫云洞等與《西游記》中的地名也基本一致;蘄春境內的麒麟山、鳳凰山、火焰山、獅子洞、白節山、寶林寺、玄妙觀等與《西游記》中的地名同名同景。
近日,剛剛成立的武穴市匡山與西游記文化研究會組織學者在野外實地考察時,發現了一塊隋唐“西游”石刻,石碑上記敘了匡山“三月三”西游朝圣路線圖。考察期間還意外發現了多處疑似突厥城堡遺址和兩處地下皇陵,其中一處疑為西突厥王母、漢族“向夫人”陵墓。據《隋書》和當地向宕村《向氏族譜》記載,當地有位向姓女子被隋朝派往突厥和親,成為西突厥國母。吳承恩又以神來之筆將“西突厥王母”向夫人演化成了《西游記》中家喻戶曉的“西王母”形象。
初步考證,吳承恩創作的《西游記》取材于匡山,并以此為中心,輻射古蘄州府所轄的黃梅、蘄春、浠水、羅田等地,最終形成了這部傳世名著。
(三)
匡山的歷史人文成為吳承恩創作《西游記》的主要依據。
其一,匡山為吳承恩必到之處。晚年的吳承恩因一宗冤案獲罪,出獄后赴蘄州任“荊府紀善”(行“講授”之責),實質是個閑職。匡山當時在蘄州府治下,與荊王府又相距甚近,主峰一尖山有南朝文學家鮑照留下的讀書臺,吳承恩與鮑照又是同鄉,且對鮑照十分敬仰,自然要到讀書臺領略風光,憑吊古人,這也為他創作《西游記》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在吳承恩辭世后,其老友陳文燭把吳與鮑照的詩文相提并論,珠聯壁合,這決非偶然。
其二,匡山是中國古代佛教中心。在唐代,廣濟縣號稱“廣濟佛國”,天下佛學大師云集匡山。東晉太元年間,佛教領袖慧遠在匡山建立黃牙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園林,司馬道信出生在匡山腳下的梅川鎮,而且在匡山幽居寺弘揚佛法40年。唐代真武祖師在橫崗山開創道教萬法教派。貞觀年間蔣祖自泰國(暹羅)來建大藏寺居修。泰國太子、廣濟存奘禪師等也來到這里修行。到宋代,匡山廟宇林立,有寺廟多達150座,其中主殿48間,天下佛教信徒云集在這里,常住有700多人,被朝廷封為“天下祖庭”。
其三,匡山佛教文化激發了吳承恩的創作靈感。《西游記》以唐玄奘西天取經史實為主要線索。而史料記載,吳承恩從未去過西域國度。他要在這部歷史巨著中體現宏大的佛教寺廟景觀,必定要以現實場景為依托。正是廣濟深厚的佛教文化、匡山繁盛的廟宇原型和各種神奇的民間傳說,激發了吳承恩的創作靈感,最終形成了這部曠世杰作——《西游記》。
總之,《西游記》中隨處可見的匡山形貌和鄉風民俗,無不印證了吳承恩創作的《西游記》成書于明朝湖北蘄州荊王府,發源于湖北武穴匡山。因此,以匡山為中心的西游記文化區域一直是專家學者關注的焦點。由于種種機緣,我們對于《西游記》的真正發源地的探究,與其說是考證,倒不如說是發現。匡山與《西游記》的新探已成為包含無窮意義的文化圖騰,這是一座富礦、一座寶山,隨著武穴匡山與西游記文化旅游風景區序幕的拉開,我們完全有理由相信:奇跡還在后頭!
(作者單位:武穴市匡山與西游記文化研究會)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