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長江云平臺賬號
32年前的這張照片,底色依然很清晰
開欄的話>>>
“大力培育創新文化,久久為功把武漢打造成為活力迸發的創新之城”,近日召開的市委十四屆五次全會,再次吹響武漢堅定把創新驅動作為城市發展主導戰略的號角。
武漢擁有豐富的創新資源、優質的人才儲備和獨特的創新創業氛圍,是建設中的國家中心城市、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即日起,長江日報開設“武漢創新文化調研行”專欄,集納過去、現在、未來3個系列,講述武漢厚植創新文化、讓創新創業者夢想花開的生動實踐。
回顧過去,專欄“從一張照片說開去”,邀請光谷最早的拓荒者講述這一國家級高新區起步時期的創新創業故事;著眼現在,專欄圍繞“從高新企業看武漢創新”,講述華工科技等領軍企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跟跑并跑到獨樹一幟的創業歷程;放眼未來,專欄聚焦“從武漢新城邁向全國科技創新高地”,講述黨委政府、機構平臺服務企業、服務科技工作者的耐心熱心決心,展示一張藍圖干到底,披荊斬棘、開拓創新的精神。
這是一張老照片
▼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首批工作人員老照片和“中國光谷”大樓同框。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首批工作人員在租借的簡易二層小樓前合影,紅磚灰屋頂,舊窗斑駁墻。一張張洋溢著青春與激情的臉龐定格其上,他們胸懷夢想,信奉創新。
2023年8月16日
時隔32年后
照片上的兩位主人公
接受了長江日報記者采訪
他們記得
這張照片拍攝于1991年
那時在開放轉型的時代背景下
湖北武漢啟動了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的建設
荒野上響起了隆隆的推土機聲
在開拓創新中打開未來
如今
作為光谷主導產業之一的
光電子信息產業
整體規模超5000億元
光谷企業數量增至12.7萬家
鮮為人知的是
今天的光谷
曾是“撿耳朵”聽來的開發區
時光的指針撥回20世紀80年代
那時,改革開放的浪潮
正在席卷中國
1983年底
武漢市政府一位同志
前往上海學習
交流中無意聽到
國務院準備召集京津滬穗等城市
研討“新技術革命”
“武漢科研院所多,人才多,
怎么沒有武漢?”
市委、市政府認識到
新技術革命事關重大
1984年春節
不少人放棄休假
摸清武漢高新技術實底
研討應對新技術革命之策
1984年2月21日
剛剛過完元宵節
武漢市政府咨詢委員會
就召開了全市
“新技術革命武漢對策討論會”
最終形成
《關于在武漢建立
激光工業、光纖通信、生物工程
三個基地和信息中心的建議》
并上報中央
一個月后
武漢接到將召開第二次
“新技術革命”研討會的通知
并稱將在多地
興辦“基地”“中心”
名單中沒有武漢
“這說明在中央新技術革命的對策中
武漢還沒有掛上號。”
趁著參加第二次會議的機會
時任武漢市科委主任鄧南生等
四處送材料并見到了
國務院技術經濟研究中心領導
該中心當時正受國家領導人委托
推動這場新技術革命
這位領導看完材料后大為振奮:
“對武漢這么密集的智力優勢,
過去我們不了解。
你們的材料寫得好,
反映很及時。”
很快,喜訊傳來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印發〈新的技術革命
與我國對策研究的匯報提綱〉
的通知》寫明
在武漢等全國13個城市試辦
新興技術新興產業密集的小經濟區
同時集中力量建設
京津、上海、武漢3個
(光導纖維通信技術)開發中心
有了國家層面的支持
1984年武漢市批準成立
“東湖技術密集經濟小區規劃辦公室”
(簡稱“小區辦”)
這正是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的前身
1988年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正式掛牌成立
1991年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獲批國家級新技術開發區
“小區辦”最初只有5個人
面臨著缺人、缺地和缺錢的局面
在一個個難題面前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嘗試了
多個“全國首創”
1988年10月11日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管理辦公室
選聘啟事在長江日報上刊登
這則328字的消息迅速傳遍全市
在武漢甚至全國引發了
一次不小的“人才流”涌動
810人應聘,錄取23人
當時的長江日報
以《“理想國”的誘惑》為題
記錄了這一盛況
1988年10月24日,《長江日報》2版版面。
曾參與當年選聘考試的老同志
向記者回憶
時隔35年
他仍清晰地記得當年的考題
“這些題目看似刁鉆,
但考查意圖只有一個,
就是看我們是否有服務意識。
把我們選聘過來,
不是要我們做官的,
是來為創新創業服務的。”
另一位老同志向記者回憶
他們考入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管理辦公室后
在卓刀泉路672醫院旁的
二層紅色小樓里辦公
常常要騎著自行車跑高校跑企業
來回路上要花幾個小時
后來單位有了一臺車
不僅外形破舊,還時常熄火
幾個人擠在里面出去辦事
時不時要人下來推車
在這位老同志看來
正是這樣的創業之艱
讓開發辦的工作人員
一開始就體會到了
和創業者一樣的拓荒精神
也正是這種去官本位的
文化和服務意識
支撐著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體制和機制的創新
這種觀念和文化是土壤
看不見、摸不到
但有了它,創新就會源源不斷
都說筑巢引鳳
在東湖新技術開發區
巢還沒有雛形,如何引來金鳳凰?
在現實環境下
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提出
“項目起步”的想法
對有條件轉化成新技術產業的項目
依托現有高等院校、
大型科研院所、工廠企業的
科技力量就地開發
到條件具備時
再建成開發區成片開發
1987年6月8日
在武昌丁字橋路108號
一座四層閑置營房里
中國第一家孵化器
武漢東湖新技術創業者中心誕生
一批又一批創業者來此實現夢想
華中工學院(現華中科技大學)
的孫文從這里起步
創出我國第一家激光企業
楚天光電子公司
(楚天激光公司前身)
武漢大學的王麗麗創辦凡谷電子
后成為國內無線通信行業領軍企業
……
孵化器點燃了無數科技者
“下海”的激情
也把當時的聯合國科技發展基金會
主席魯斯坦·拉卡卡吸引了過來
“這是我在世界上見過的
最簡陋的孵化器之一,
但你們的理念和服務精神
卻是與世界接軌的,
你們很有前途!”
追光35年
今天的光谷已建成
全球最大光纖光纜研發制造基地
全國最大的光器件研發生產基地
中小尺寸顯示面板產業基地
和激光產業基地
正在從名副其實的“中國光谷”
向著“世界光谷”邁步
時隔30余年
這張老照片已經泛黃模糊
但底色一直清晰
它是武漢改革開放進程中
風云人物懷抱理想、搏擊奮斗的見證
一批又一批創業者的夢想
在光谷這片熱土上成為現實
鄂ICP備18025580號-2A
久久永久免费,成人免费视频一区二区,免费在线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天堂热,国产污片在线观看,国产久草视频在线,国产精品久久久精品三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不卡,日韩精品专区,色婷婷亚洲十月十月色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