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于2023年12月21日在武漢舉行。出席全會的有省委委員83人,候補省委委員5人。有關方面負責同志和部分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代表列席會議。
全會由省委常委會主持。全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聽取和審議了省委常委會2023年以來傳達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情況報告、省委常委會工作報告,總結了2023年全省經濟工作,部署了2024年全省經濟工作。省委書記王蒙徽作工作報告并講話,省委副書記、省長王忠林作經濟工作部署。
全會指出,今年以來,省委常委會堅持不懈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和二十屆二中全會精神,切實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扎實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以解決學用“兩張皮”為切入點,在發展目標、發展理念、發展方式、發展動力、發展路徑上對標對表。建立健全傳達學習、調查研究、督促檢查機制,以釘釘子精神抓好黨內政治要件閉環落實,確保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在湖北不折不扣落地見效。
全會充分肯定今年以來省委常委會的工作。一致認為,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落實省第十二次黨代會工作部署的關鍵之年,一年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省委常委會團結帶領全省干部群眾,一絲不茍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湖北工作的重要講話和指示批示精神,牢記囑托、感恩奮進,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推進四化同步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深入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堅定不移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黨的建設等各項工作取得新的成績。
全會全面總結2023年全省經濟工作。一致認為,今年以來,全省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扎實做好強信心、穩增長、防風險、推改革、惠民生各項工作,全省經濟運行回升向好、進中提質,社會大局保持穩定,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邁出堅實步伐。這些成績的取得,根本在于習近平總書記的領航掌舵,根本在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科學指引,是全省廣大干部群眾共同努力、拼搏奮進的結果。總結今年的經濟工作,有以下五點體會:必須把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作為最高政治原則,必須把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作為時代使命,必須把轉型發展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必須把體制機制創新作為先行區建設的重要標識,必須把共建共治共享作為凝聚發展合力的基本方法。
全會分析了2024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形勢。一致認為,當前我省外在機遇疊加,內生條件向好,經濟回升向好的態勢更加穩固。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我省經濟運行仍處于承壓階段,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要全面辯證分析和把握當前經濟形勢,切實增強做好經濟工作的責任感使命感,正視困難和問題,堅定信心和決心,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勢頭,續寫新時代湖北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全會強調,2024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關鍵一年,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至關重要。總體要求是: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二十屆二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深入推進以流域綜合治理為基礎的四化同步發展,統籌擴大內需和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實增強經濟活力、防范化解風險、改善社會預期,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
全會提出,做好明年經濟工作,需要把握以下五點。一是強信心、穩預期。提升決策的科學性、政策的穩定性、干部干事創業的積極性,以自身工作的確定性引導經營主體和社會各界堅定發展信心、穩定發展預期。二是擴內需、穩增長。充分發揮湖北區位優勢和有利條件,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內外貿一體化發展、促進城鄉融合和區域協調發展等方面著手,推動供需匹配、暢通經濟循環、培育發展新動能。三是增活力、強動力。用好改革開放關鍵一招,更好發揮政府作用以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充分激發企業和基層各方面的活力,大膽試、大膽闖,不斷厚植發展的內生動力。四是防風險、守底線。強化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對風險隱患切實做到心中有數,通過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守護和擴大發展成果,通過提升發展質量效益夯實安全基礎,實現發展和安全的動態平衡、相得益彰。五是惠民生、促穩定。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久久為功把好事做好、實事做實,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確保百姓安康、社會安寧、發展安全。
全會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堅決貫徹黨中央決策部署,把推進中國式現代化作為最大的政治,聚焦經濟建設這一中心工作和高質量發展這一首要任務,重點在“五個統籌”上下功夫。一是統籌穩中求進和以進促穩。抓住“穩”的著力點,保持政策穩定性、連續性,多出有利于穩預期、穩增長、穩就業的政策,穩住看家產業、穩住項目投資、穩住經營主體、穩住外資外貿,確保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找準“進”的發力點,在高質量發展上能快則快,在轉方式、調結構、提質量、增效益上積極進取,大力發展新質生產力,培育壯大新的經濟增長點,不斷鞏固穩中向好的基礎。二是統籌擴大內需和優化供給。激發有潛能的消費、擴大有效益的投資,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立足供應鏈、重塑產業鏈、提升價值鏈,更好匯聚生產服務要素、促進供需對接、融合國企民企。通過精準滿足民生需求挖掘內需潛力,以建立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為切入口,以政府支持激活需求側,以體制機制創新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經濟發展新動能。三是統籌推進四化同步發展。持續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城市、產業集中高質量發展,加快推動以武漢、襄陽、宜昌為中心的三大都市圈做大能級規模,推動武漢新城建設成勢見效,積極探索城市更新的有效形式,促進城市結構優化、功能完善、品質提升。以解決“人口不集中、城鎮不緊湊、產業不集聚”問題為重點,加快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吸引外出務工回流人口和農業轉移人口到縣城安家落戶。認真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美好人居環境為重點推進和美鄉村建設,深入實施強縣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信息化賦能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大力推動“數化湖北”,持續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四是統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堅持先立后破、謀定后動,完善省級宏觀調控機制,處理好政府和市場、國企和民企、財政和金融的關系,以體制機制創新引領先行區建設。加快構建高效率低成本的現代交通物流體系,深化“單一窗口”建設,積極探索建設花湖國際自由貿易航空港,加快建設長江中游航運中心,打造新時代“九州通衢”。五是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深入實施流域綜合治理和統籌發展規劃綱要,全面推進小流域綜合治理,堅決守住流域安全底線,確保“一江清水東流、一庫凈水北送”。堅決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著力防范化解金融、地方債務等重點領域風險。兜住、兜準、兜牢民生底線,統籌做好就業、教育、醫療、住房、養老等各方面工作。
全會強調,要準確把握明年經濟工作部署要求,聚勢提升、奮發作為,持續推動經濟實現質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堅定不移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硬核支撐,奮力打造全國科技創新高地。堅定不移把新型工業化作為主攻方向,著力培育壯大新質生產力。堅定不移把擴大內需作為戰略基點,推動形成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循環。堅定不移把改革開放作為根本動力,持續激發和增強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堅定不移把強化區域協同融通作為著力點,統籌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堅定不移把綠色低碳發展作為治本之策,深入推進美麗湖北建設。堅定不移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傾情傾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全會強調,要堅持和加強黨對經濟工作的全面領導,堅定擁護“兩個確立”、堅決做到“兩個維護”,旗幟鮮明樹立狠抓落實的導向,持續鞏固拓展主題教育成果,高質量落實好黨中央對經濟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要堅決扛起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政治責任,把支點建設的“五個功能定位”全面貫徹落實到湖北經濟社會發展各方面,以實施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統領各項工作。要堅持按規律辦事,堅持大興調查研究,堅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不斷提升領導經濟工作的能力。要增強狠抓落實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全面對標對表黨中央決策部署,提振擔當作為的精氣神,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合力。
全會要求,要做好歲末年初各項工作,關心困難群眾生產生活,保障農民工工資按時足額發放,加強煤電油氣運保障和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穩價,抓好安全生產、防災救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等工作,維護社會大局穩定。
全會審議并通過了《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關于批準第十二屆湖北省委部分委員、候補委員辭職的決定》《中國共產黨湖北省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關于遞補7名第十二屆湖北省委委員的決定》。決定遞補馮偉、向斌、劉發英、杜海洋、林常倫、羅聯峰、章笑梅等7名同志為第十二屆湖北省委委員。
全會號召,全省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開拓奮進,努力完成經濟社會發展各項目標任務,加快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加快建成中部地區崛起重要戰略支點,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湖北發布編輯部出品 | 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