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公安縣地處長江南岸,浩瀚的長江,從古至今默默滋養著岸邊的居民。而流傳數百年的公安說鼓子作為一種民間曲藝表演,在吹吹打打說說唱唱中,為當地百姓生活帶來了熱鬧歡快的休閑時光。
百姓故事,專家視角。由湖北省社科聯、湖北廣播電視臺、湖北省委網信辦聯合主辦,湖北電視綜合頻道聯手長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論故事節目《是這個理》第98期:“說鼓子”新說。曾經的民間曲藝,如今被確認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新時代以來,公安說鼓子傳唱四方聲名遠播。這種地方民間曲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靠的是什么?讓我們跟隨武漢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陳希的腳步,一起去感受公安說鼓子生生不息的傳奇魅力,探尋鼓聲背后的故事。
古藝煥發新光彩
打鼓說書歷史悠久,“斜陽古柳趙家莊,負鼓盲翁正作場。”宋朝詩人陸游的詩句,生動描述了南宋時期江南農村演唱鼓子詞的盛況。清同治年間的《公安縣志》記載,此地每到農忙插秧時,田頭別有二人吹喇叭,擊賁鼓競唱村歌,濃郁的荊楚勞作歌聲,也許正是公安說鼓子的源頭。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變化,公安說鼓子在說唱內容和舞臺表演形式上,又會呈現出哪些新的面貌呢?
在一間排練室里,公安說鼓子市級代表性傳承人陳菊平正帶領大家一起排練劇目《老庚還田》。在過去,說鼓子是民間藝人討生活的一種方式,隨著時代的發展,說鼓子的表演形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一個人表演變成幾個人、幾十個人在一起表演。現場參演的大姐們來自各行各業,因為對說鼓子的熱愛加入了進來,在陳菊平的長期指導下,她們的表演水平得到很大提升,節目也越來越好看。
作為大家師傅的陳菊平,父母都是南派漢劇資深演員,從小深受家庭影響的她,在讀書的時候就進入學校文藝班練習戲曲。出于對說鼓子的熱愛,盡管后來當了醫生,陳菊平還是一有業余時間就參與說鼓子表演和輔導。然而,一個醫生把業余大把時間花在說鼓子上,單位同事都覺得很詫異,有的說她不務正業,有的說她在外賺大錢,各種風言風語中,陳菊平十分淡定。2009年,陳菊平退休后加入了縣老干部藝術團。公安縣說鼓子愛好者自發組織的票友群體,都少不了陳菊平的身影。成為公安說鼓子非遺傳承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后,她既是演員又是導演,還兼著輔導群眾表演的工作。
非遺“走進”新生活
隨著參與公安說鼓子表演的人越來越多,新節目和獲獎節目也不斷出現。近年來,公安縣說鼓子一些有影響的新作,都是從哪來的呢?問題的答案,要從公安說鼓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徐華那里尋找。
十歲那年,徐華母親帶他看了農村堂會的演出,對公安說鼓子興趣的種子從此在徐華的心里生根發芽。后來,他在部隊學會了吹奏嗩吶,從部隊復員回家鄉后,憑著會吹奏嗩吶,徐華調到了縣文化館工作。
經過幾十年發展,說鼓子涌現了如毛祖貴、鄢家聲、毛傳華等一批優秀民間藝術家,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就已經登上了大雅之堂。可時代在變,說鼓子要跟上時代不讓觀眾流失,就要琢磨新東西,那公安說鼓子創新的抓手在哪里呢?徐華覺得,創作一定要源于生活,說鼓子文本寫作的不斷創新是重點。為了作品,他騎著一輛飛鴿牌自行車,跑遍了公安縣的每一個村落,四處搜集創作素材。多年的勞累使徐華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的毛病,2013年,為了在規定時間出版《公安說鼓子》專著,在無法直坐的情況下,他硬是趴在床上完成了繁雜的寫作任務。對于自己說鼓子省級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徐華覺得這不僅是榮譽,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他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新人上,挖掘出了楊鑫怡、趙思雨等一批優秀的新人。
傳承有了“新動力”
如今,公安縣正秉承著活態傳承、讓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保護原則和宗旨,為公安說鼓子培養著新鮮血液,不僅在新人新作品上有發展,還在全縣開辦了20多個傳習基地,常年舉辦說鼓子培訓班,連續舉辦了兩屆公安說鼓子大賽,讓越來越多的老百姓感受到了說鼓子的魅力,并親身參與其中。
202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強調要扎實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系統性保護,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群眾愛學愛唱,創作時創時新,歷史悠久的公安說鼓子,在新的時代在曲藝舞臺上煥發出耀眼奪目的光彩,相信它也必將唱出最美好的未來。